中国创意农业乡村对话|章继刚:以创新创意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2024-12-28 安博体育官网平台
为展现近年来在推动创意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最新实践和相关成效,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变美的崭新图景,在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创意农业专业委员会(筹)、成都天府新区国新大数据产业技术科学研究院指导下,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组委会、创意农业网公号、亚洲创意农业公号(以下简称亚洲创意农业)策划并推出了大型系列访谈“中国创意农业乡村对话”,目的是讲述全国创意农业发展历史、展示创意农业新形象、发布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交流创意农业成功经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体系、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多向彰显,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优美生态环境、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干”贯通产加销、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径”融合农文旅、以新农村电商为“网”对接科工贸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顺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要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推进“创意农业+”,突出绿水青山特色、做亮生态田园底色、守住乡土文化本色,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以创新创意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势在必行。本期“中国创意农业乡村对话”栏目邀请到了《创意农业学》作者章继刚,分享“以创新创意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系列思路与建议。
亚洲创意农业: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发掘乡村丰富深厚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作为《创意农业学》《田园革命》作者、《全国创意农业精品教材暨乡村振兴丛书》总主编,您认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以创新创意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章继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激活和丰富乡村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乡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惠农富农的产业。多年来,全国各地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热情很高,有许多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要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立足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从市场主体、人才、创意、资金等要素,以文化产业传承发展农耕文明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一是促进城市的人才、创意、资金等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在乡村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增收致富、精神文明上出招发力。针对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与乡村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结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将乡村潜在资源转化为市场接受的文化产品,丰富乡村文化业态,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挖掘和推广基层深化“千万工程”的实招、硬招、妙招,优先保障“千万工程”资金投入,加快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在山东,总结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首席专家”“归雁工程”等项目经验做法,打造“人才+项目+资金”新型人才引进模式。济宁市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采取创办企业、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个性化模式与招募村“一对一”开展结合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企业家、创业者、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以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推出“2023爱上龙井”系列活动,把龙井茶产业链的企业、大师、消费者、经营者等资源联动起来,用新方法、新玩法、新创意推动龙井村等古老茶村的“文化复兴”。在西湖街道党工委支持下,西湖街道和知名茶企对“龙井问茶”“九溪寻源”“梅坞感恩”“双峰探春”等茶文化旅游线开展持续性探索,“百年翁广喜”翠峰茶叶就与杭州著名餐饮知味观、采芝斋推出联名款产品进行跨界尝试,把辖区内的茶商会、茶楼协会和民宿协会联合起来,让大家跨界合作、扩大影响、拉动消费,拓展西湖龙井茶产值提升渠道。在西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鲍挺华看来,“龙井茶+”有很多模式可以推广,特别是通过创意元素的融入,能够有效改变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文化、艺术、经济等多重价值。
二是促进城市创意、设计、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产业资源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以文化产、以文兴业,推进和美乡村与美丽城镇、美丽田园、美丽生态廊道、美丽公路统筹贯通、联为一体。为推广创意农业新技术,打造创意农业新场景,探索创意农业新模式,培育创意农业新业态,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印发《关于公布创意农业试点县名单的通知》,认定杭州市临平区等20个县(市、区)为创意农业试点县。在杭州,浙江省创意农业试点县余杭区将创意农业发展与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禅茶文化相结合,带动农业、文化、旅游及教育、度假、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创意农业场景创建;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全力推进农业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推动创意农业模式创设;加快复合高效轮作技术、工厂化生产种植技术等推广应用,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各类载体,打造创意农业智慧赋能引领区,推动创意农业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农业园区,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扩大农村就业,推动创意农业增富创效,余杭区1家未来农场、3家数字农业工厂(基地)获评全省2023年未来农场和数字农业工厂(基地)。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在村党总支书记、余杭区径山茶炒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俞荣华带领下,探索起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意农业新“茶经”,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禅茶第一村”为品牌,打造“茶宴径山筑”等民宿和餐饮、周边文创等系列产业,制作径山茶宴,举办“径山茶汤会”、中国茶圣节、禅村喫茶节等节庆,大力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径山茶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目前径山村与茶相关的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中国禅茶第一村”。
三是以文化产业传承发展农耕文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塑造乡村时代特色风貌,引导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特色化、创意化、品质化发展。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创立的“望山生活”,一直践行“基于自然的乡村振兴模式”。在浙江金华“艺术兴乡、自然回归”探索未来乡村新路径论坛上,俞孔坚就强调,应当通过“新上山下乡运动”带到乡村的巨大机遇,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去实现生态宜居、产业振兴、文化复兴、社区重建、生态治理的五位一体。从有机旱作梯田、秸秆还田,到稻鱼共生、种养循环,从种肥同播、深松深耕,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从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到山地农耕、村落保护……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在多载体、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让具有经济、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农耕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和传承。近年来临沂实施“红色+”,推进红色旅游与农业休闲、舞台演艺、非遗手造、康养度假等业态融合,培育推出帐篷营地、房车营地、红色剧本杀、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新体验项目;打造了以沂南县为代表的30余个红色旅游特色村,将纳军鞋、唱红歌、烙煎饼等红色元素活化,为游客提供可参与、可体验的互动业态,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第3期智库论坛上,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校理事会主席陈国忠认为,要以场景化来营造新的旅游消费方式,通过用数字化场景展示红色文化和红色文物,走出原来说教式、展板式、陈列式的文化传播方式,与受众之间建立一种直通心灵的对话渠道,在场景的体验互动中把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转化为游客的体验价值。要以多种文化业态为载体,推动多渠道融合,开展网红经济如直播带货等形式推动文化旅游“流量”集聚,达到有效提升乡村文化附加值和竞争力的目的,全方位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引导资源对接,策划推出历史文化、生态观光、户外徒步、康养休闲、采摘体验、冰雪运动、科普研学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注重促进创意设计、演艺、音乐、美术、手工艺等不同领域的平台、企业、院校、团体以及个人从业者,与乡村建设和各类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恋乡愁、构筑精神家园的新场景,让“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成为和美乡村的生动写照。
四是提升内涵品质,挖掘乡村演艺、音乐、美术、手工艺、节庆、旅游等各类文化资源禀赋,提升品质内涵,塑造品牌特色。正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孝德所说,乡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根,只有读懂了中国乡村,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科研助力宣传乡村振兴”课题负责人潘可武认为,要创新国家乡村振兴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通过电影来讲述乡村振兴故事,通过纪录片来记录乡村振兴历程,用影像方式为乡村振兴赋能;基于家庭相册、活动影像的长期记录,建立中国乡村影像志和乡村振兴数字影像博物馆,结合智能影像,沉浸式地展现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农民的媒介素养和影像能力,让农民成为建构当代乡村文明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传播者;探索借助中国传媒大学交叉学科等优势,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局舆情工作的可行性。乡村兴则中国兴,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努力。要注重收集整理、创意提升、活化利用,丰富产品形态,鼓励挖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文化,发展创意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各类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农文旅、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业态。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济河街道夹山头村,先后举办进行文创、展览、文化艺术交流、木工、陶艺、绘画、手工、蚕桑、农耕、室外拓展等多种休闲体验与文旅文化活动,打造等闲谷艺术粮仓项目,成功孵化出陶立方、夹山乡村音乐厅、龙湾良舍民宿、阅湖茶艺舍、砭乡砭石等40多个业态,小山村成为国内热门的艺术创作与创意农业文化旅游打卡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海南省屯昌县乌坡镇青梯村深入挖掘南药文化、新石器文化、非遗文化等,打造向游客传播青梯村当地的南药、新石器时代及非遗文化的南药新石器文化馆(南草石屋),以非遗技艺、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打造的科普、研学主题工坊的非遗文化室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梯造物坊),培育乡村品牌IP形象体系,形成独一无二的青梯村系列文化品牌,走出一条“农业+文化+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六是要融入乡风文明,推动更多文化元素应用于乡村规划建设之中,提升乡村规划水平、设计品质和建设标准。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多方参与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现状,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进行对接帮扶。文化和旅游部产业高质量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在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上表示,要把乡村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结合起来,激活优秀乡土文化,进一步扎实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切实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把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和不同产业深层次地融合结合起来,推动发展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让越来越多的乡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打造特色鲜明的系统性文化发展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新动能。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街道土城村立足街道“动力产业新城·东山客家田园”发展定位,精心策划打造“悦动客家·田园里”特色商业街,以“好客+”治理学堂、先锋工作坊、村规民约“三字经”和“先锋银行+”等治理载体,打造“围拢式”客家新居,推动土城村商业综合体建设,构筑农耕体验园、“稻田欢歌”龙舞艺术长廊、乡土文创中心、客家博物馆等美术空间,逐步形成集“文化体验+美食消费+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吃、住、行、赏新乡村消费场景,先后获得“四川省文明村”“四川省四好村”“成都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成都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等荣誉称号。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农民主体、企业推动和人才汇聚的合力。结合重大节点和重要节庆,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塑造汇聚各类主体、引导多方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江苏省无锡市,立足无锡乡村的资源禀赋,统筹规划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和乡风文明之间的关系,发布《无锡市乡村建设美学导则》,提出打造基于生态美学、聚落美学、美学经济和乡村美育四项核心要素的“乡村美学”,促进乡村生态、生活、生产,因“美”而兴、向“美”而行。《导则》承续“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理念,结合当前乡村人居环境治理需求,针对植被、农田、水系、道路、农房、设施、景观等具体建设项目提供美学规范方面的指导,为美丽乡村“塑形”;促进乡村美学经济发展,以文化创意、生活美学、深度体验为三大增长点,将审美要素有序嵌入到乡村经济生产的所有的环节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美丽乡村“赋能”;挖掘山水林泉、土地荷田、民俗文化的美育价值,传承历史文脉,塑造时代新风,形成与城市文明并肩而立、相得益彰、美美与共的乡土文化,为美丽乡村“铸魂”,通过构建乡村美学场域,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用“美”的力量塑造生态宜居、百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新图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文明乡村、平安乡村、和美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