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农特产品、民俗活动、就业招聘等工作获柳州日报报道
2024-11-15 系列产品
8月19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国共有737个产品入选。柳州有3个农产品上榜,融水苗族自治县大苗山红茶名列其中。
大苗山红茶是指生长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九万山一带的古树茶、元宝山一带的野生茶以及融江片区的老树茶,并以其鲜叶为原料,按照菱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特定工序制成,并具有汤色红艳、口感醇厚、蜜糖香品质特征的工夫红茶产品统称。融水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1.77%,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加上优异的天气特征情况和特殊的土壤环境,使茶叶积累了茶多酚、氨基酸、黄酮类等多种对身体有好处的微量元素,这也是此次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西融水九万红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汉芝说:“我们大苗山红茶有三个系列,一个是九万山古树茶,生长在九万大山。另一个是大苗山野生红茶,生长在元宝山片区。还有一个是老树红茶,生长在安陲片区。”
近年来,融水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带领企业新建茶园,致力于打造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高质量茶产业,大力推动茶产业与生态文化旅游深层次地融合。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保持在3.6万亩,开采面积2.5万亩,截至2023年10月,干茶产量990吨,产值1.9亿元。全县茶叶加工公司(合作社)22家,其中通过SC认证企业8家,市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4家。
融水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水果与茶叶站站长杨雪梅说:“融水把茶产业列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一,我们目前已经出台了大苗山红茶的栽培作业规程,还有团体标准。我们将向加盟的12家企业推广,力争把大苗山红茶往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增加茶农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融水将继续秉承“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发展壮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苗山红茶”为目标,逐步的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强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科技力量推动融水茶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通讯员:黄诚、梁茵渝、黎荣芳)
8月27日,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举行建院40周年庆祝大会。县委副书记、县长韦贞强出席活动。
会上,韦贞强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县中医医院建院4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医护人员以及医疗卫生系统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人说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他说,希望县中医医院落实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署要求,紧抓国家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大好机遇,挖掘中医药、民族医药精华,弘扬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不断的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发展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全县卫生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大会现场,与会人员共同观看医院40周年专题宣传片,了解医院4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大会还向潘其福、云正忠、李慧灵、何星(通讯员:何海晔、欧振波)
8月25日,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举办第一届金秋拔河舞蹈活动,吸引来自附近乡镇、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从江县、黎平县等共计41支队伍参加。
各族青年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进行拔河、民族舞表演等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喜迎秋收。活动增进了两省(区)民族交汇地区的情谊,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讯员:兰堃)
随着各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到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进入了高峰期。融水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聚焦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紧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宣传、贷款资格审核、材料申报、贷款发放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监督,助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地落实,着力打通学子求学的“绿色通道”。(通讯员:周赞莲)
8月23日,融水苗族自治县驻村工作队和县红十字会联合举办“应急救护·守护乡村振兴一线名驻村工作队员参加培训。
该培训采用分批次进行的方式,通过理论讲解和真实的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参训人员了解紧急救援的基础理念,并掌握成人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气道异物梗阻及骨折固定等意外伤害的应急救护处置技能。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还参加了理论和现场实操考核,力争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做的工作中。(通讯员:杜毛)
8月27日,融水怀宝镇东水村举行2024年度教育基金发放仪式,70名不同年龄段的优秀学子分别领到相应的奖学金。
为优秀学子发放奖学金是东水村的一个传统。自2016年成立教育奖学基金以来,东水村已连续9年为本村青少年发放村级奖学金,通过多种形式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努力在全村范围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截至目前,该村已向考上重点大学、高中的650名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26万元。(通讯员:梁璇)
眼下,正是融水苗族自治县稻谷飘香、鱼儿肥美的季节,村民陆续把成熟的稻谷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8月24日,笔者在桂黔边界的融水洞头镇甲朵村高埂苗寨看到,梯田披上了稻谷做的“金衣裳”,目光所及之处金色稻穗迎风起舞,美不胜收。
“今年我们粮食将获得大丰收,今天我们在这里采取互助的方式收割稻谷。”洞头镇甲朵村苗族村民蔡明月说。
当天,村民们将打谷机和传统的打谷木桶搬到田间地头。有的下田割稻谷,有的把稻穗码放在田埂上,有的用打谷机脱粒……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边忙着收获稻谷,另一边有几名村民在田里忙着抓鱼,为烧烤作准备。苗族人素有在稻田里养鱼的习惯,每当秋收时节,他们会将抓到的禾花鲤鱼用来烧烤,邀请亲属和朋友一起品尝烧鱼,尽享丰收的喜悦。
洞头镇甲朵村党总支副书记韦根银说:“在我们甲朵村,几乎每块田都会放养禾花鲤鱼,每年秋季,我们一边收稻谷,一边放水抓鱼,庆祝丰收!”
据了解,苗族人烧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颇有特色的农耕文化。烧鱼这一天,在外面务工的年轻人会赶回寨子,下田抓鱼,庆祝丰收。(通讯员:黄诚)
近日,融水苗族自治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对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影响市容市貌的破旧广告招牌进行整改拆除。
执法人员对县城主、次干道道路两侧沿街商铺、公共场所的广告招牌进行实地检查,发现秀峰南路、秀峰北路、铁西路等路段破旧的广告招牌较多。执法人员一一与商户沟通,要求商户在限期内自行更换破损的广告招牌,并定期回访整改效果。对18处无人认领的破旧广告招牌,执法人员进行了统一拆除。
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借助县智慧城管平台系统,利用巡查员巡查及视频采集等方式一一排查县城陈旧破损、违规设置、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广告招牌,发现一处,整治一处,消除群众“头顶”安全风险隐患。(通讯员:盘文芬)
8月25日至26日,2024年“台青广西行”夏令营参访团一行23人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到老君洞景区、双龙沟景区、梦呜苗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他们在融水这片热土上,感受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增进两岸情谊,续写跨越海峡两岸的和谐乐章。
在老君洞景区,参访团一行参观了徐霞客长廊,进入隐仙洞观赏,了解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览老君洞并在老君洞居住13天,写下了5000字游记的历史。
在双龙沟景区,参访团一行游览了原始森林、走玻璃桥、坐高山滑索、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然氧吧”的魅力。
在梦呜苗寨和粤桂协作农产品展示中心,参访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工具打开百香果,品尝百香果的甘甜,还伴随着“刘三姐”的歌声翩翩起舞。
参访团成员、中南大学学生苏彦慈说:“这次是我第一次来到广西,觉得这边是很适合参观和旅游的地方,希望两岸的青年可以多多交流。”
“这是一次特别愉快的活动,加深了我对整个中国的认识。广西的文化很丰富,我们正真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感受了少数民族风情。我们该更加融合。”参访团成员、闽台文旅康养产业研究院院长李斌说。(通讯员:黄诚、梁俊远)
近日,在融水汪洞乡廖合村举办的“中元节”里,纪检监察干部党员志愿者在向群众宣传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政策。
连日来,融水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开展流动信访进乡村活动,纪检监察干部党员志愿者抓住苗族坡会、传统节日及圩日等群众集聚的有利时机,通过发放资料、倾听诉求、收集线索等形式,变群众“”为干部“下访”,严查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讯员:龙林智)
——融水举行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促进行动暨“雨露计划”专场招聘会
8月23日晚,由融水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促进行动暨“雨露计划”专场招聘会,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体育公园芦笙广场举办。
随着夜幕降临,招聘会现场逐渐“升温”。求职者在各展台之间穿梭,与企业招聘人员积极交流,了解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
“我毕业3年了,在南宁工作不太稳定,不太有归属感,现在想回家乡找一份稳定工作,月工资希望不低于3000元。”求职者吴慧仙说。
广西安家新家政·安家学院负责人李成儒说:“我们招收25到48岁的求职者,学历不限,主要要求是勤劳。”
此次招聘会,共有34家招聘公司参与,提供188个工种,合计就业岗位2470个,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等人员,在求职者与企业之间建立面对面沟通桥梁,实现精准就业服务对接。此外,活动现场还设立政策咨询专区、权益维护指导专区和毕业生求职服务专区,为求职者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
据统计,招聘会共吸引了超过3000人次入场求职,有183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其中8人、高校毕业生77人、脱贫劳动力24人、易地搬迁劳动力10人,发放就业政策等宣传资料逾1000份。
“我们主要负责帮助求职者完成信息咨询和登记工作,帮他们实现就业。”郑州大学研支团志愿者王馨说。
下一步,融水将逐渐完备就业服务体系,优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供更多就业资源和多元化的就业平台,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对接。(通讯员:黄诚、梁茵渝、莫晓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