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非遗体验馆设计:让非遗 “活” 起来触摸历史温度

2025-02-18 行业新闻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 “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这些困境如同一层层阴霾,笼罩着非遗的发展之路,使其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传承主体的流失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一大难题。随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那些原本承载着非遗传承重任的年轻一代,也在这股浪潮中逐渐远离了传统技艺 。以苏绣为例,苏州镇湖苏绣 8295 名从业人员中,“50 后”“60 后” 占比高达 58%,而 “90 后” 占比仅 7%,30 岁以下骨干极度缺乏。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苏绣传承后继无人的严峻现状。当传承主体不断减少,非遗传承的链条就会出现断裂,许多珍贵的技艺可能会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永远消失。

  传承语境的缺失也让非遗的传承雪上加霜。非遗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现代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曾经那些与非遗紧密相连的传统生活场景逐渐消失,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在不断被侵蚀。比如传统的手工造纸技艺,在现代工业化造纸的冲击下,其市场占有率急剧缩小,相关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和文化内涵也逐渐被人们遗忘。当非遗失去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难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除此之外,非遗传承还面临着宣传推广不足、保护等诸多问题。这样一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困境,让非遗传承陷入了僵局。在这样的背景下,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的出现,仿佛一道曙光,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以创新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非遗展示的局限性,让人们能更加直观、深入地感受非遗的魅力,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确主题定位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的关键一步,它就如同为整个场馆奠定了基石,决定了后续设计与展示的方向。一个精准且独特的主题,能让体验馆在众多同类场馆中脱颖而出,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在主题定位上,我们大家可以从特定非遗项目和地域文化两个方向入手,挖掘其文化内核,为参观者开启一场独特的非遗之旅。

  以特定非遗项目为主题来打造体验馆,能深入挖掘该项目的文化内核,让参观者全方位了解其独特魅力。比如围绕蜀锦这一非遗项目打造的体验馆,蜀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据《史记》记载,当时的蜀国已经有了较高的纺织技术,生产的丝绸质地柔软,色彩艳丽。到了唐代,蜀锦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皇家御用之物。明清时期,蜀锦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宫廷贵族的宠爱之物。

  在主题定位上,可从蜀锦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与工艺、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寓意等方面入手,将主题设定为 “蜀锦:织就千年的锦绣华章”,这样的主题既能体现蜀锦的历史悠远长久,又能突出其艺术价值。在展示内容上,可详细的介绍蜀锦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阶段,展示不同时期的蜀锦作品,让参观者了解蜀锦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还可设为专门的区域,展示蜀锦的制作工具和工艺流程,邀请蜀锦传承人现场演示,让参观者亲眼目睹从丝线到锦缎的神奇转变。

  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则能展现出该地区丰富的非遗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以杭州为例,杭州拥有众多的非遗项目,如西湖龙井制作技艺、王星记扇子制作技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等。将主题定位为 “杭城遗韵:探寻杭州非遗的魅力”,这样的主题能够涵盖杭州的各种非遗项目,全面展示杭州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体验馆的设计中,可根据不同的非遗类别进行分区展示,同时融入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元素,如在展示王星记扇子时,背景可设为为西湖的美景,让参观者在欣赏扇子的同时,也可以感觉到杭州的独特韵味。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参观者进一步探索杭州非遗与当地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提升参观者体验感的关键,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线索,引导着参观者的行动路线,让他们在不同的空间中全方位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常见的空间布局方式有主题式和线性,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为参观者呈现出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主题式布局是根据不同的非遗主题划分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展示内容和风格,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独立的非遗小世界。以一个以 “民间艺术” 为主题的非遗体验馆为例,馆内可划分剪纸区、皮影区、刺绣区等多个特域。

  剪纸区的空间设计可以大胆采用红色为主色调,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氛围,与剪纸艺术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中的应用场景相呼应。展示架可以设计成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造型,如中式的花窗、屏风等,将剪纸作品镶嵌其中。当参观者步入剪纸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鲜艳的红色海洋,精美的剪纸作品在花窗和屏风的映衬下,更显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韵味 。

  在皮影区,可设置一个小型的皮影戏台,戏台周围布置展示柜,展示不同造型的皮影人偶和制作工具。参观者不但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皮影作品,了解皮影的制作流程与工艺,还能在戏台前观看精彩的皮影表演。当灯光亮起,皮影在幕布上舞动,演绎着古老的故事,参观者还可以亲自参与皮影的操作,感受皮影戏的独特魅力,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民俗风情的时代 。

  线性布局则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引导参观者逐步了解非遗文化,如同展开一幅徐徐的历史画卷,让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历史变迁。比如,以非遗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从古代的非遗起源开始,依次展示各个时期的非遗项目和发展成果。

  在入口处设置一个 “非遗历史长廊”,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展示非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将非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清晰地展现在参观者眼前。随着参观者的前行,依次展示非遗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创新,让参观者了解到非遗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持续不断的发展和传承的。在展示过程中,还可设为一些互动环节,如在某个朝代的展区,设置一个虚拟现实(VR)体验区,让参观者通过佩戴 VR 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非遗文化场景,如参加一场古代的传统节日庆典,观看一场民间艺人的表演等,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当参观者戴上 VR 设备,瞬间穿越到古代的集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民间艺人正在表演精彩的杂技,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参观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

  展示方式是非遗体验馆的核心,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参观者与非遗文化之间沟通的大门,决定了参观者如何感知和理解非遗文化。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方式,能让非遗 “活” 起来,让参观者全方位感受非遗的魅力。

  图文展板是最基础的展示方式,却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字和图片,能够系统地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制作流程与工艺等内容,为参观者搭建起一座了解非遗的知识桥梁。在介绍景德镇陶瓷制作技艺时,图文展板上可以呈现从古代到现代各个时期景德镇陶瓷的特点和风格,详细的介绍选土、制坯、装饰、烧制等制作流程与工艺的步骤,配以精美的陶瓷作品图片,让参观者在短时间内对景德镇陶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些图文并茂的展示,就像一位无声的向导,引领着参观者穿越时空,走进非遗的世界,为他们后续更深入的体验奠定基础 。

  多媒体展示则为参观者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让非遗文化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展示非遗项目的魅力。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例,通过播放现场演唱的视频,参观者可以感受到歌者那悠长、高亢的歌声,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之中,亲眼目睹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歌唱的场景。同时,配合音频讲解长调民歌的历史渊源、演唱技巧以及在蒙古族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让参观者不仅能听到美妙的歌声,还能进一步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多媒体展示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将非遗文化的魅力全方位地释放开来,让参观者沉浸其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

  互动体验区的设置,更是让参观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亲手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的步骤,如学习剪纸、体验活字印刷、制作传统香囊等。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观者拿起剪刀,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亲手排版、印刷,体验活字印刷术的神奇;挑选香料、缝制香囊,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温暖。这些互动体验,让参观者在实践中了解非遗技艺的制作难度和文化价值,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此外,一些体验馆还引入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的技术,为参观者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通过佩戴 VR 设备,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项目的制作场景,如进入古老的染坊,观看蓝印花布的制作的步骤;或者参与一场传统的戏曲表演,与演员们一起唱念做打。这些创新的互动体验方式,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

  随着科技的快速的提升和人们对文化体验需求的逐步的提升,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在未来,沉浸式非遗体验馆将不断融合新的技术,拓展展示内容和体验方式,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元宇宙技术的应用将为沉浸式非遗体验馆开辟全新的空间。在元宇宙中,参观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比如,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参观者可以穿越时空,来到古代的非遗传承现场,观看传统技艺的制作的步骤,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将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在元宇宙中,还可以举办各种非遗活动,如非遗展览、演出、比赛等,吸引全球各地的人们参与,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

  人工智能技术也将为沉浸式非遗体验馆带来更多的创新。通过AI算法,体验馆能够准确的通过参观者的兴趣和偏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展示内容和体验方案。比如,当参观者进入体验馆时,系统能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识别参观者的身份,明白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为他们推荐相关的非遗项目和展示内容。人工智能还能够适用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非遗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发现非遗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

  除了技术的创新,沉浸式非遗体验馆还将不断拓展展示内容和体验方式。未来的体验馆将不仅仅局限于展示传统的非遗项目,还将关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展示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比如,展示非遗元素在时尚设计、文创产品、数字艺术等领域的应用,让参观者看到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体验馆还将开展更多的互动体验活动,如非遗手工制作、传统美食体验、民俗文化体验等,让参观者在参与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

  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的未来发展将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沉浸式非遗体验馆能不断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深入的非遗体验,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